第442章 第十五夜,天色骤变

三日后,一张告示贴遍了唤名学堂和城中各处布告栏。

告示上写着:百人夜诵。

每晚八点,凡心中有记挂之人,皆可自愿前往城郊的碑林。

学堂备有所有已寻回的名录,众人可依名单轮流诵读,不限方言口音,不避重复错漏,只需心诚。

第一夜,寒风刺骨。

碑林前只聚集了三十多个零零散散的人影,大多是学堂的学徒和一些相熟的家属。

他们围着几堆篝火,借着跳跃的火光,有些羞涩地、磕磕巴巴地念出第一个名字。

声音微弱,很快就被风吹散了。

第二夜,人数涨到了六十多。

人们开始找到节奏,一个人的声音落下,另一个人的声音便接上,带着南腔北调,汇成一股不算洪亮但足够坚韧的细流。

到了第三夜,碑林前已是人山人海,不下百人。

陆九没有参与诵读,他独自登上附近早已废弃的钟楼遗址高处。

从那里俯瞰,只见碑林内外灯火蜿蜒,如同星河坠落大地。

人们自发带来的灯笼、火把、甚至只是小小的油灯,汇聚成一片温暖的光海。

而那百人齐诵的声音,不再是散乱的呢喃,而是一种低沉、持续的共鸣。

那嗡鸣声仿佛有生命,穿透了地表的泥土与岩石,竟与他体内那股源自地底水晶的脉冲,产生了隐隐的同步。

陆九闭上眼,感觉脚下的古老城市,正随着这诵声,一同呼吸。

这场夜诵,一连持续了十四天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第十五夜,天色骤变,一场谁也未曾料到的大雪毫无征兆地降临。

鹅毛般的雪片夹杂着呼啸的北风,顷刻间便给世界裹上了厚厚的银装。

城里的人们早早关门闭户,都以为今晚的夜诵会就此取消。

然而,八点整,碑林前却依旧亮起了一点灯光。

周砚独自一人撑着一把油纸伞,伞下护着一盏防风灯笼。

积雪已经没过了他的脚踝,他却站得笔直,手中举着一个黄铜打制的扩音喇叭,对着空无一人的碑林,一字一句,清晰地读出了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。

“王氏,讳二妞,殁年七岁,喜食糖画……”

他的声音在风雪中显得单薄而固执,仿佛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。

片刻之后,远处的巷口,一盏灯笼摇摇晃晃地出现了。

一个提着灯笼的老农,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而来,站到了周砚身后。

接着,是第二个、第三个……一个抱着熟睡孩子的年轻母亲,一个拄着拐杖、胸前依稀可见勋章痕迹的退伍老兵,三三两两,从四面八方走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