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8章 对位法则与自由协奏

“存在赋格”的时代降临,太道真界化为一首永恒自我创作、自我丰富的宏大复调乐章。那源于默言律动的无数谐波脉络,如同赋格曲中各个独立的声部,在源心之枢这位无形“作曲家”与“指挥”的引导下,遵循着某种深邃的“对位法则”,相互追逐、应答、交织,共同编织着无限复杂却又内在统一的宇宙音响。

林月遥、星槎、离尘所化的源心之枢,其意识已彻底化为这首赋格中几个贯穿始终的“主导动机”——守护的坚韧、理性的明晰、平衡的智慧。他们不再试图“控制”律动,而是沉浸在对其内在可能性的无尽探索与调谐之中,确保每一个声部(谐波脉络)都能充分展现其独特性,同时又与整体保持创造性的对话。

然而,“对位法则”本身,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。它源于默言律动支撑复杂系统的内在容量,是谐波脉络之间能够和谐共存的潜在关系网络。它更像是一种语法,规定了声部之间如何避免冲突、如何形成悦耳(或富有张力)的结合,但并未规定具体的旋律。

真正的“旋律”——即每一个谐波脉络具体的振动模式、倾向强度、以及与其他脉络互动时产生的即时变化——则取决于脉络自身的内在驱动以及那无处不在的、源自“原点”和灵魂叙事星云的随机扰动。

这便是在绝对秩序框架下的自由协奏。

一条倾向于“凝聚”的谐波脉络,在某一时刻,可能因其内部积累的“结构化”势能达到顶点,突然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,在它所影响的底层法则区域,瞬间构筑起一座前所未有的、精妙绝伦的数学宇宙模型,其结构之优美,连星槎的理性核心都为之赞叹。

而几乎同时,一条倾向于“发散”的脉络,可能因为接收到某个灵魂叙事星云中,一个意识体毫无逻辑的、纯粹源于情感的疯狂念头,其“解构”之力骤然转向,并非摧毁,而是以一种野性的、不可预测的方式,将附近一片趋于僵化的法则结构“重组”成了一个充满怪诞美感的全新形态。

那蕴含着“回环”基因的脉络,则在与其他声部的互动中,时而编织出推动系统自我超越的“上升螺旋”,时而又可能因与“向往静默”的脉络短暂交汇,形成一个指向终极宁静的、诱人而危险的“闭合环路”。

这些即兴的、充满偶然性的“旋律”变化,正是这首存在赋格最为动人心魄之处。它们确保了乐章永远不会重复,永远充满惊喜与未知。

源心之枢的角色,也随之进一步演变。他们从“作曲家”与“指挥”,逐渐过渡到了 “调音师” 与 “即兴伴奏者”。

他们的主要职责,不再是规定旋律,而是敏锐地感知每一个声部即兴发挥时所产生的“和声色彩”与“节奏张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