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战乱

“啥本事?跟你一样能打?”

“能保命,能护家的本事。”

孙大成叫来了女子护院队,让她们教孩子一起基本的知识。

这些孩子,早就把孙大成当成了英雄,学得格外卖力。一时间,柳树湾村的清晨和傍晚,不再只有鸡鸣犬吠,还多了呼喝操练的声音。

转眼间,秋去冬来。1948年11月,淮海战役打响的消息,像一阵寒风,吹遍了江北的大地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到了12月,气氛变得愈发紧张。从北边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兵,三五成群,像没头的苍蝇,四处乱窜。

他们没了军饷,没了补给,饿得眼睛发绿,手里的枪就成了抢劫的工具。几乎每天,都有小股的散兵游勇试图闯进柳树湾。

整个村子都进入了战备状态。孙大成带着他训练出来的那群姑娘,日夜守在村口用石头和木头搭起的简易工事后面。他们手里都有先进的武器。

一天下午,十几个挎着枪的溃兵晃晃悠悠地走到了村口,看样子是想进来找些吃的。

“老乡,开门!我们是国军,借点粮食!”为首的一个老兵油子喊道。

村里没人敢出声。

孙大成躲在工事后面,对身边的桃花低声说:“朝天放一枪。”

桃花毫不犹豫的放了一枪,“砰”的一声,枪响划破了寂静。

外面的溃兵吓了一跳,立刻举枪警戒。“他妈的,敬酒不吃吃罚酒!兄弟们,给我冲!”

孙大成又对旁边几个人说:“换地方,喊!”

几个姑娘立刻跑到工事的另一头,扯着嗓子大喊:“队长,他们要冲进来了!”“一排准备!二排从侧面包抄!”

喊声在空旷的村口来回飘荡,听上去好像村里埋伏了不少人。

孙大成自己则换了个位置,用另一杷枪,瞄准领头那个老兵脚前的地面,又是一枪。泥土被子弹溅起,吓得那老兵一哆嗦。

这伙溃兵本就是惊弓之鸟,只想找个软柿子捏。听这村里枪声不断,还有人指挥,似乎是个硬茬,顿时没了打家劫舍的心思。

为首的老兵骂骂咧咧地啐了一口,带着人悻悻地离开了。

用这种虚张声势的办法,孙大成带着村民们,硬是没让一兵一卒踏进柳树湾。

与此同时,以天门山为根据地的游击队也没闲着。文志远和林曼依带着队伍四处出击,解救了不少被溃兵围困的村庄,缴获了一些武器,队伍也壮大了一些。

但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。就在他们主力尽出,去几十里外的一个镇子伏击一股较大规模的敌军时,一个整编营的国民党正规军,趁虚而入,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天门山。

等文志远他们得胜归来,才发现老巢已经易主。天门山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他们这点人手和火力,根本不可能再打回去。

时间来到1949年1月,江北的局势基本明朗,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都得到了解放。

然而,曾经的根据地天门山,却像一颗钉子,死死地扎在了渡江战役即将打响的南岸。

国民党残余势力把这里当成了重要的防御据点,在山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,部署了重兵。

为了拔掉这颗钉子,解放军负责这片区域的部队发动了几次强攻,但都因为地形不利,伤亡惨重,无功而返。

负责进攻天门山的,是李团长。他看着地图上布满红色叉号的天门山,愁得几天几夜没合眼。

就在这时,林曼依找到了他。

经历了被捕的磨难和失去根据地的打击,林曼依瘦了许多,眼神却更加坚毅。她向李团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。

“李团长,天门山的正面工事我们啃不动,但它的背面,是临江的悬崖峭壁。”

林曼依指着地图说道。

“敌人认为那里是天险,防御一定松懈。我们可以从正面组织佯攻,吸引敌人的全部注意力,然后派一支精干的小分队,从江面上攀岩而上,直捣他们的指挥部!”

李团长看着那近乎垂直的悬崖,皱起了眉:“攀岩?这比登天还难。谁有这个本事?”

“有一个人。”

林曼依的语气很肯定,“他叫孙大成。他有这个能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