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国梅里,欢庆钟离大捷的盛宴尚未完全散去,但吴王阖闾的兴奋之情,已渐渐被新的野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所取代。
“孙将军用兵如神,伍大夫谋略深远,钟离一战,天下震动!”阖闾举杯,再次嘉奖孙武与伍子胥,“然,楚国经此一败,必不肯甘休。据探报,楚令尹子文已请得王命,欲率大军东来。二位爱卿,下一步,我吴国当如何应对?”
伍子胥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,立刻道:“大王,此乃天赐良机!子文老矣,楚军劳师远征,我军可依托淮水地利,以逸待劳,再寻机与楚军决战!若能败其主力,则楚国震动,我吴国霸业可成!”
孙武却微微蹙眉,他更关注实际军情与风险:“大王,伍大夫之言虽壮,然楚之国力,十倍于我。子文虽老,用兵稳健,不可小觑。其若率主力而来,兵力必远胜我军。正面决战,胜算难料。臣以为,当避其锋芒,继续发挥我军机动之长,袭扰其粮道,疲惫其师,待其师老兵疲,再伺机反击。或可放弃部分新占淮水据点,诱敌深入,拉长其补给线……”
“诶,孙将军何必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!”阖闾打断了孙武的话,脸上带着征服者的兴奋与骄矜,“我吴军新胜,士气正旺,又有将军之神武,何惧子文老卒?若能一战败楚,则江淮之地,尽入我囊中!寡人意已决,整军备战,与子文老儿,决一死战!”
孙武张了张嘴,看着阖闾那不容置疑的神情,以及伍子胥那跃跃欲试的目光,最终将劝谏的话咽了回去。他知道,连续的胜利,已经让这位雄主有些迷失了。他只能在心中暗暗筹划,如何在既定战略下,尽量为吴军争取胜机,减少损失。
吴宫的隐忧,在胜利的狂欢下,悄然滋生。
晋国,郇邑附近的深山里,一处隐秘的工匠营地炉火熊熊。这里是赵盾秘密下令设立的兵器作坊,由他最信任的工匠统领负责。
“司寇有令,弓弩之力,需再增三成!箭簇之锋,需能破重甲!”工匠统领对着浑身汗水的工匠们嘶吼着,“材料不限,工时不限!我要的是杀敌的利器!”
工匠们赤着上身,在高温的熔炉前挥汗如雨,反复锻打着铁料,试验着新的弓弦与箭簇设计。叮叮当当的敲击声,昼夜不息。赵盾深知,面对秦楚的压力和内部的损耗,晋国必须在军械上取得优势。他将有限的资源,孤注一掷地投入了技术的革新。
与此同时,在更遥远的北方代地(晋国与狄人交界),赵盾派出的秘密使者,正与几个强大的狄人部落首领会晤。使者带来了赵盾的承诺:盐铁、布帛、乃至晋国边境的某些贸易特权,换取狄人提供战马,以及必要时,派出部落骑兵助战。
狄人首领们看着眼前闪亮的晋国铜器和精美的丝绸,眼中闪烁着贪婪与权衡的光芒。晋国的内忧外患,在赵盾手中,正被转化为一种近乎疯狂的、不择手段的求生与反击的动力。
烽火照夜,砥柱中流。赵盾以他的铁腕、决断与冷酷,强行扭转着晋国滑向深渊的趋势。然而,内部的裂痕,外部的强敌,以及那在东南悄然积蓄的、足以颠覆格局的力量,都预示着,这场席卷天下的风暴,远未到平息之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