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潜龙在渊(公元前620年 - 公元前618年)

· 休养生息:颁布“与民休息”之策,减免税赋,鼓励生产,招募流民重建家园。对军队进行整编,提拔一批有才能但非世袭大族的将领,试图打破旧贵族对军权的垄断,激发新的活力。

· 联秦制晋:派出能言善辩的使者,携带重礼赴秦,重申盟好,共谋抗晋。向秦穆公痛陈“晋乃秦楚共同之患,晋衰则秦楚安,晋强则秦楚危”。

· 安抚吴越:对吴国,暂时采取守势,加固东部边境防线。同时,秘密遣使赴越,赞赏勾践袭吴之举,并暗示“吴乃楚越共同之敌”,试图在吴国身后埋下更深的钉子。

楚国这头受伤的巨兽,在蒍贾的引导下,收敛起爪牙,以一种更加隐忍和现实的姿态,挣扎求存。

吴王阖闾回到梅里后,将越国视为奇耻大辱,灭越之心日益炽盛。然而,孙武和伍子胥在战略上产生了微妙的分歧。

· 伍子胥:主张“复仇优先”。他认为越国是心腹之患,必须彻底铲除,否则吴国永远无法安心北上争霸。他积极筹划军备,训练水陆之师,目标直指会稽。“不灭越,毋宁死!”是他的坚定信念。

· 孙武:则主张“战略忍耐”。他向阖闾剖析:“越地僻小,勾践阴鸷,然其力未足倾我。今我军新疲于楚,国库损耗,若再倾力伐越,纵能胜,亦必大伤元气。届时,若楚人恢复,或晋人南下,我何以当之?当务之急,乃内修政理,外结齐、鲁(假设开始接触),稳固淮泗,待国力恢复,时机成熟,伐越可一举而定。”

阖闾内心倾向于伍子胥的复仇之念,但孙武的理性分析又让他不得不顾忌现实。最终,吴国采取了折中方案:由伍子胥主要负责对越方向的战备和边境防御,修筑要塞,囤积粮草;由孙武统筹全国内政建设和军队的整体训练,并尝试与北方诸侯联络。吴国如同一张拉满的弓,箭矢瞄准越国,但引而不发的时间,却由国力恢复的速度决定。

勾践率军安然退回会稽,携大胜吴国边境、兵临梅里之威,在国内声望达到顶峰。但他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,反而更加警惕。

文种负责内政,推行了一系列强化集权、鼓励生育、发展冶铁和造船的秘策。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的长期国策,在勾践心中已然成型。他深知,越国与吴国的实力差距依然巨大,上次的成功在于偷袭,正面抗衡仍无胜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