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章 秋霜凛冽(公元前611年 - 公元前609年)

“够了!”阖闾猛地一拍案几,殿内瞬间安静下来。“伍相国所言,方是根本!勾践不除,寡人寝食难安!传寡人令:举国备战,筹措粮草,打造舟舰!待来年春暖,寡人将亲率大军,踏平会稽,誓灭越国!”

王命既下,吴国这架战争机器再次隆隆启动,目标明确地指向东南。伍子胥精神大振,全力投入备战。而伯嚭,在垂下眼帘的瞬间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,随即又换上恭顺的表情,领命而去。他心中对伍子胥的怨怼,以及对越国那条“财路”的维护之心,悄然滋长。

若敖氏之乱的创伤极其深重,楚国王权威信扫地,国力跌至谷底。年少的楚庄王在这片废墟上继承了王位。初登大宝的他,面对的是内外交困的烂摊子:内部,公族离心,大臣跋扈,民生凋敝;外部,晋国压迫未减,吴国虎视眈眈。

然而,这位年轻的君王,却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沉静,甚至可以说是……颓靡。即位之初,他沉湎于酒色,不同政事,日夜在宫中与妇人佞臣为伍,纵情享乐。有忠心大臣冒死进谏,他却置若罔闻,甚至以“寡人闻上古有贤君,三年不鸣,尔等可知其意?”之类的荒唐话语搪塞。

朝政由几位若敖氏之乱后幸存的老臣勉强维持,但缺乏强有力的核心,政令难通,纲纪松弛。楚国上下,对这位新君大失所望,普遍认为楚国霸业再无复兴之望。晋国赵盾闻之,轻蔑一笑,更加不将楚国放在眼里;吴国阖闾得知,也更坚定了先灭越国,再图楚地的决心。

没有人知道,楚庄王那看似昏聩放纵的眼眸深处,是否隐藏着洞察一切的锐利,以及等待时机的惊人耐心。他是在真正的沉沦,还是在效仿先祖“三年不鸣,一鸣惊人”的故智?楚国的未来,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。

小主,

吴国决心大举伐越的消息,通过伯嚭的秘密渠道,迅速传到了会稽。勾践闻讯,并未惊慌,反而有一种“该来的终于来了”的决绝。

“吴人终是不肯放过我越国。”勾践召集群臣,神色冷峻,“此战,将决定我越国存亡!文大夫,国内粮秣军械,可能备足?”

文种肃然答道:“禀大王,三年积蓄,虽不丰裕,然足可支撑一战。已令各地坚壁清野,将粮草物资转移至山险之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