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国的战争机器全力开动,齐顷公以国君之尊,集结五万精锐,号称十万,浩浩荡荡离开临淄,西进奔赴艾陵战场。一场决定东方命运的大战,即将爆发。
新绛,晋景公接到了齐国求救的国书,以及赵朔关于出兵牵制楚国的建议。
“众卿以为如何?”晋景公将问题抛给朝堂。
栾书首先反对:“君上,齐楚相争,乃狗咬狗之举。我晋国刚定北狄,宜当休养生息,坐收渔利,何必为他们火中取栗?”
郤克也附和:“正是。且我国若出兵,粮草耗费巨大,万一秦人趁机东侵,如之奈何?”
赵朔力排众议:“君上,楚国若大败齐国,其实力必将暴涨,届时携大胜之威,西向逼我,则我晋国危矣!救齐,非为齐也,实为晋也!即便不全军出击,亦当派出一支偏师,做出南下姿态,牵制部分楚军,使楚有所顾忌!”
然而,晋景公终究缺乏其祖晋文公的魄力,在栾、郤等多数卿族的反对下,他最终选择了保守:“晋国新平边患,国力未复,不宜轻动。可遣使慰勉齐国,并密切关注战局变化。”实质性的援助,并未派出。
赵朔心中叹息,知事不可为,只能暗中命令自己靠近楚国方向的封地加强戒备,并继续加紧整军经武。他预感到,无论艾陵之战结果如何,一个更加强大或者更加混乱的邻居,都对晋国并非好事。晋国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,选择了隔岸观火。
姑苏城内,勾践很快收到了楚军大举伐齐、兵围艾陵的消息。他屏退左右,独自在殿中踱步,眼中闪烁着复杂难明的光芒。
“楚国……主力北上了……”他喃喃自语。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。楚国后方必然空虚,若此时出兵报复昭关之仇,或有可乘之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