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雁滩大捷的战报,如同插上了翅膀,以比耶律斜轸败军更快的速度,传遍了河北,飞入了汴京。
这一次,带来的不再是震惊,而是一种近乎沸腾的狂喜与难以言喻的震撼!
全歼耶律斜轸一万精骑!焚毁其狼山大营!耶律斜轸仅以身免!
如此辉煌的战果,自宋辽交战以来,闻所未闻!尤其是发生在岐沟关惨败、朝廷上下一片悲观之际,更显得弥足珍贵,如同在无尽的黑暗中点燃了一座熊熊燃烧的灯塔!
汴京城内,万民空巷,奔走相告。茶楼酒肆,说书人将落雁滩之战编成了评话,杨宣抚如何神机妙算,杨家诸位虎将如何奋勇杀敌,听得人热血沸腾,拍案叫绝。杨延昭的名字,连同他那几位兄弟的威名,真正达到了妇孺皆知、如雷贯耳的地步。
紫宸殿上,气氛与之前判若云泥。
先前那些或明或暗质疑杨延昭年轻、手段激进、耗费过甚的声音,此刻尽数销声匿迹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。
寇准红光满面,声若洪钟,历数杨延昭之功:“……杨宣抚临危受命,先稳西路,再破斜轸,智勇双全,算无遗策!落雁滩一役,更显其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之能!此非一将之功,实乃国家之幸,社稷之福也!陛下得此良将,何愁辽患不平?”
就连一向与武将集团不甚和睦的宰相吕端,此刻也捻须微笑,出言赞道:“杨宣抚确乃不世出之将才,陛下慧眼识珠,委以重任,方有此等大捷。老臣以为,当重重褒奖,以励三军士气。”
端坐龙椅的宋太宗赵光义,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畅快的笑容。岐沟关之败带来的阴霾,被这场大胜驱散了不少。杨延昭用实打实的军功,证明了他的价值,也证明了他这个皇帝用人不疑的英明。
“众卿所言极是!”赵光义抚掌道,“杨延昭忠勇可嘉,功勋卓着,朕心甚慰!着中书即刻拟旨:晋杨延昭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使相,荣誉极高),加食邑千户,赐丹书铁券,其母佘氏,封韩国夫人!”
同中书门下平章事!这已是文臣的极致荣誉,加于武将之身,恩宠无以复加!丹书铁券,更是免死金牌,代表着无上的信任!
圣旨一出,满殿皆惊,随即便是潮水般的恭贺之声。杨延昭的权势和声望,在此刻达到了一个令人眩目的高峰,真正成为了大宋军界一颗无人能及的璀璨将星!
然而,在这满堂的喜庆与荣耀背后,并非没有暗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