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的巡行中,他每到一处,在视察防务、激励士气之余,都会有意识地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安抚和定调,核心思想只有一个:能力与战功是北疆晋升的唯一标准,只要忠于职守,勇于任事,他杨延昭必为之做主,北疆必有其用武之地!

与此同时,他也更加留意那些在“轮换”名单之外,表现出色、有潜力的中低级军官和士卒,暗中让杨延光记录下来,作为未来提拔培养的对象。他要构建一个更加基于能力和战功、而非完全依赖朝廷任命体系的内部晋升通道。

巡行的队伍迤逦向南,靠近了与汴梁联系更紧密的河北东路区域。这里的驻军,成分更为复杂,与禁军系统关联更深,也是朝廷此番派遣“协理”军官最多的地区。

在这里,杨延昭见到了几位新来的“协理”军官。这些人大多出身禁军世家或科举武进士,带着一股京城来的优越感,对边塞的艰苦和边军的“粗鄙”隐隐有些轻视。

杨延昭并未给他们下马威,反而以礼相待,但在问及军务时,问题却一个比一个刁钻深入,从边境敌情到屯田水利,从军械维护到士卒心理,问得几位“协理”额头冒汗,支支吾吾,暴露了其对实际边务的陌生。

杨延昭也不点破,只是淡淡道:“边塞艰苦,军务繁杂,非亲历难以深知。诸位既来协理,当深入行伍,体察下情,方不负朝廷期望。”随即,便按照既定策略,将他们“推荐”到了后方的新兵营或屯田点去“历练”了。

处理完这些琐务,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不期而至。队伍暂驻于一座边境小城。

夜雨敲窗,杨延昭站在驿馆窗前,望着窗外漆黑的雨幕,心中思绪翻涌。此次春巡,他看到了北疆防线日益坚固,将士用命,这是可喜之处。但也看到了朝廷政策在基层造成的扰动,以及军队内部因来源不同而可能存在的隔阂。

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他喃喃自语。北疆这艘船,如今看似坚固,但其稳定性,不仅取决于他这根主桅杆是否坚强,更取决于船身每一块木板是否紧密相连,取决于船下的水流是助力还是阻力。

与汴梁的博弈,是长期的。他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应对,更需要主动塑造局面。一方面,要持续加强北疆的硬实力,让朝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敢轻易动他;另一方面,也要在朝堂、在天下人心中,不断巩固自己“忠勇卫国”的形象,占据道义制高点,让王钦若之流的污蔑难以奏效。

“或许……是时候再给陛下,也给天下人,上一道‘贺表’了。”杨延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。不是捷报,而是借着汇报春巡见闻、陈述边关将士辛苦的名义,再次彰显北疆存在的绝对必要性,并将朝廷那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可能带来的危害,委婉而清晰地呈于御前。

当然,这道“贺表”的措辞,需要精心打磨。

雨声渐歇,东方露出微熹。新的一天来临,巡行的队伍再次启程,继续着砥砺北疆锋芒的征程。而杨延昭的心中,对于如何在这长河浪涌般的时局中把握方向,有了更深的思量。未来的路,注定不会平坦,但他已做好了迎击一切风浪的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