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5章 味闯皇都,锣响东市

京城东市最热闹的十字街口,一座临时搭建的木台悄然立起。

红布横幅在晚风中猎猎作响,上书八个大字:“一碗酸甜敬太平——晚晴露免费试味”。

字迹清峻有力,是苏晚晴亲笔所题。

木台两侧插着数面白底红边的小旗,旗上绘着升腾寒雾的梅饮图样,正是“晚晴露”的标记。

红姑率十二名少女列队登台,脚步齐整,素裙拂地,腰间红巾随风轻扬。

她们每人双手捧一只粗陶碗,碗中盛满琥珀色酱汁,表面浮着细密气泡,隐隐蒸腾出一层薄雾,仿佛冬日清晨山间初醒的溪流。

兰姑静坐后台琴架旁,指尖轻搭《采桑谣·变调》起音位。

这曲子原是村中老妇哄娃入睡的俚调,经她重新编排,五音配五味,角音起而辛香动,宫音落则甘甜生,竟有了几分雅乐气象。

围观百姓越聚越多。

“这不是那个上了太庙的酱?怎么还敢来京城摆摊?”

“听说御膳房孙副监尝了一口,当场摔了碗,说这是‘邪物乱正统’。”

“可也有传言啊,先帝夏日胃口不振,陈嬷嬷亲授此方,连喝三日便能下床走动……”

议论声如蜂群嗡鸣,怀疑与好奇交织。

第一位走上前的是个卖炭老汉,满脸风霜,衣袖磨得发白,拄着一根烧焦的柴棍当拐杖。

他颤巍巍接过小勺,舀了一点送入口中。

刹那间,身子一僵。

众人屏息。

只见那老汉嘴唇微抖,眼眶骤然泛红,猛地捂住嘴,却压不住一声哽咽。

“三年了……”他声音沙哑,“我婆娘病重时就念叨这口酸,说是能开胃吊命……你们真是从杏花村来的?”

人群骚动。

有人低语:“他婆娘去年冬月走了,临终前只求一口酸梅汤,全村翻遍山头都没找到合适的果子。”

此刻,那老汉竟像被唤醒了什么深埋的记忆,老泪纵横,跪在地上磕了个头:“谢谢……谢谢你们还记得这味道。”

刹那间,长队如潮水般涌来,瞬间排至街尾。

孩童挤在最前,踮脚张望;妇人抱着孩子,一边哄一边问能不能带回家熬粥;几个穷书生凑钱买了半坛,当场掰饼蘸食,边吃边叹:“此味入魂,胜过十年寒窗。”

一个穿开裆裤的小娃娃舔完碗底还不肯走,仰头嚷着:“还要喝那冒烟的水!”

引得满堂大笑。

红姑立于台中央,唇角含笑,眼中却警觉未散。

她扫视四周,不动声色地将一枚铜扣压进袖中暗袋——那是商盟暗卫之间的联络信物,一旦有异,即刻传讯。

忽然,角落阴影里传来低语。

两名锦衣男子倚着酒肆门框,袖手而立,面上笑意淡漠,眼神却冷得像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