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章 大启诡事录:血潮妖术撼朝堂

1.青螭秤涌血潮,禁军难阻噬册势

没等众人反应过来,青螭方鉴秤的秤盘突然开始自涌血潮。

暗红色的鲜血像泉水一样从秤盘的缝隙中涌出,速度越来越快,很快就淹没了整个秤盘。

鲜血顺着秤杆流淌下来,在地面上汇成一条血河,血河散发着浓烈的血腥味,那味道像是屠宰场的气息,混杂着一丝腐朽的味道,让人作呕。

血河刚形成时,还只是细细的一缕,可不过半柱香的功夫,就变得宽约三尺,流速也愈发湍急,朝着考殿深处蔓延。

血河像有生命一样,沿着地面的缝隙,迅速朝着考殿内的考策薄册扑去。

那些考策薄册是本次科举的答卷,上面记录着入选官员的名字、成绩和策论内容,此刻正整齐地摆放在考殿中央的长桌上。

长桌是紫檀木制成的,表面光滑,铺着一层淡蓝色的桌布,桌布边缘还绣着精致的云纹,与血腥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几位负责看管薄册的小吏,见血河袭来,吓得脸色发白,想要上前挪动薄册,却被血河散发出的诡异气息逼得连连后退。

“快拦住它!”禁军统领大喊一声,率先冲了过去。

他拔出腰间的佩刀,刀身寒光凛冽,是用上好的玄铁打造而成,曾随他征战沙场,斩杀过无数敌人。

他朝着血潮劈去,刀风呼啸,却只能在血河中划出一道短暂的缝隙,缝隙很快又被鲜血填满,仿佛从未被切割过一般。

统领心中一沉,他没想到这看似普通的血潮,竟有如此强大的韧性。

其他禁军也纷纷冲上前,有的用长枪刺向血河,枪尖刺入的瞬间,鲜血便顺着枪杆往上爬,像是要吞噬持枪的士兵;有的试图用木板拦截,可血河像是无视物理阻碍一般,轻松穿过木板的缝隙,继续朝着考策薄册扑去。

朝臣们惊呼着后退,有的大臣不小心撞到了身后的柱子,发出“咚”的一声闷响,却顾不上疼痛,依旧紧紧盯着血潮的动向,眼中满是恐惧。

2.血噬薄册现骷髅,新帝挥剑暂退潮

很快,血潮就爬上了长桌。

淡蓝色的桌布瞬间被鲜血染红,原本精致的云纹被血色覆盖,变得暗沉而粘稠,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气。

血潮迅速蔓延,短短几个呼吸间,就吞噬了半数入选考策薄册。

被血潮覆盖的薄册瞬间变得漆黑,纸张像是被墨染过一般,质地也变得酥脆,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碎裂。

上面的字迹迅速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黑色的骷髅头。

那些骷髅头栩栩如生,眼眶中闪烁着红色的光芒,嘴巴微微张开,像是在发出无声的嘲笑,嘲讽在场众人的无力。

显然,这些入选官员的命运已经注定——他们将成为血潮的祭品,灵魂被血潮吞噬,永世不得超生。

几位与这些入选官员交好的大臣,看到这一幕,忍不住发出悲痛的叹息,却无能为力。

新帝看着这一幕,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。

他腰间的轩辕剑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情绪,剑鞘微微震动,发出低沉的嗡鸣。

他一把抽出轩辕剑,剑身泛着耀眼的白光,带着凛然的正气,朝着血潮劈去。

剑风呼啸而过,带着至阳的气息,将血潮劈成两半,被劈开的部分,鲜血瞬间凝固,变成了黑色的硬块。

被劈开的血潮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,像是被烈火灼烧一般,表面冒出黑色的烟雾,烟雾中传来凄厉的尖叫,像是阴魔的哀嚎,刺耳又诡异。

可这反抗只持续了片刻,被劈开的血潮很快又重新汇聚在一起,颜色变得更加暗沉,流动的速度也更快了,继续朝着剩下的考策薄册扑去。

新帝咬了咬牙,再次挥剑,这一次,他将体内的内力注入轩辕剑中,剑身上的云纹亮起,发出一道耀眼的青色光芒。

3.光芒退潮传巨响,藏书阁塌引担忧

光芒击中血潮,血潮瞬间停止了流动,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,表面的黑色骷髅头开始碎裂,一个个化作黑色的粉末,随风飘散。

随后,血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,最终只留下一滩暗红色的血迹,像干涸的污渍一样留在长桌上,散发着淡淡的腥气。

新帝收起轩辕剑,剑身上的光芒渐渐黯淡,可他脸上的凝重却丝毫未减。

就在血潮消散的同时,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巨响——那声音像是楼阁崩塌的声音,沉闷而剧烈,连地面都微微颤抖,考殿内的烛火也随之摇曳,几盏脆弱的烛台甚至直接摔落在地,火焰熄灭,只留下一缕青烟。

一位内侍跌跌撞撞地跑进殿内,他是负责在宫门外传递消息的,此刻脸色苍白如纸,嘴唇颤抖得几乎说不出话,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而紊乱。

“陛下!不好了!”内侍跪在地上,膝盖重重磕在金砖上,发出清脆的响声,他却感觉不到疼痛,声音带着哭腔,“南都老文正书院的藏书阁……藏书阁突然崩塌了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他一边说,一边不断磕头,额头很快就渗出血迹,可见此事的严重性已经让他彻底慌乱。

新帝听到“藏书阁崩塌”四个字,瞳孔骤然收缩,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。

南都老文正书院是大启最古老的书院之一,建于太宗朝,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,培养出了无数栋梁之才,朝中不少大臣都曾在此求学。

书院的藏书阁是大启最大的藏书楼之一,里面藏有无数珍贵的古籍和文献,其中不乏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秘本,有些甚至是孤本,对研究大启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藏书阁的建筑采用了特殊的工艺,梁柱都是用千年楠木制成,地基更是深入地下数丈,坚固异常,就算是遇到强烈地震,也不会轻易崩塌。

4.新帝下旨查原因,朝臣心慌斗志摇

它的崩塌,无疑是大启文化的一大损失,更让人心慌的是,这崩塌是否与之前的诡异事件有关——是巧合,还是阴魔或暗骑都尉的阴谋?

新帝皱了皱眉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腰间的玉带,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,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脑海中盘旋。

他知道,此事绝不能拖延,必须尽快查明真相。

新帝立刻下令:“传朕旨意,命南都知府立刻带人前往文正书院,查看藏书阁崩塌的原因,每一寸土地都要仔细检查,不得遗漏任何线索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同时,务必保护好阁内的古籍,哪怕是残缺的书页,也要妥善收集,不得有任何损坏!另外,派一队禁军随行,禁军统领必须是忠心耿耿、经验丰富之人,以防有意外发生,随时向朕汇报情况!”

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,显示出他对此事的重视。

“臣遵旨!”内侍领旨后,立刻爬起来,连滚带爬地跑出殿外,生怕耽误了片刻。

他的身影刚消失在殿门口,朝臣们就忍不住议论起来,有的猜测是自然灾害,有的则认为是人为破坏,一时间,殿内充满了各种声音,人心惶惶。

朝臣们看着新帝,眼中满是担忧,不少人脸上的神色都十分沉重。

藏书阁的崩塌,让原本刚刚燃起的斗志又变得有些动摇——接连不断的诡异事件,像是一张张无形的网,将他们笼罩,让他们感到窒息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对抗这未知的邪恶势力。

几位年老的大臣,更是忍不住咳嗽起来,脸色也愈发苍白,显然是被这接二连三的变故打击得不轻。

5.新帝稳定朝局,信使传讯现残轴

新帝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,他知道,此刻自己不能慌乱,否则整个朝堂都会陷入混乱,那才是真正的灾难。

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,殿内很快就恢复了寂静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,等待着他的指示。

新帝看向在场的朝臣,沉声道:“各位爱卿,藏书阁崩塌之事,或许是意外,或许是阴谋,但无论如何,我们都不能退缩,大启的江山需要我们共同守护。”

“现在,钦天监的官员继续查阅古籍,尤其是关于阴魔、邪术的记载,务必尽快寻找破解之法;吏部的官员整理剩余的考策薄册,统计未被血潮吞噬的官员名单,确保后续官员选拔工作能正常推进;禁军加强皇宫和京城的守卫,尤其是各个重要部门和粮仓、国库等地,防止再次出现意外。”

新帝的话语清晰而坚定,给了朝臣们极大的信心。

“臣等遵旨!”朝臣们齐声应道,声音比之前响亮了许多,原本慌乱的神色也渐渐平静下来。

他们纷纷转身去执行自己的任务,有的快步走向钦天监的藏书库,有的则前往吏部的档案房,殿内的气氛虽然依旧沉重,但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慌乱,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,为对抗危机做着准备。

考殿内的烛火重新被点燃,跳动的火焰映照着众人忙碌的身影,也带来了一丝温暖。

没过多久,南都知府便传来了消息。

他派来的信使骑着快马,一路疾驰,马背上的铃铛不断作响,仿佛在催促着速度。

到达京城时,马匹已经累得口吐白沫,四肢颤抖,几乎要跪倒在地,信使也满脸疲惫,衣衫被汗水浸透,紧紧贴在身上。

信使翻身下马,踉跄着跑进紫宸殿,刚进殿门就“噗通”一声跪在地上,气喘吁吁地说:“启禀陛下……藏书阁崩塌后,露出了地下埋藏的……四十九卷镀金龙虎榜残轴!”

6.残轴来历成谜,新帝下令护回京

龙虎榜是古代科举的录取名单,通常会用金色的纸张书写,张贴在皇宫外的城墙上,让天下人知晓,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荣耀象征。

而镀金龙虎榜,则是只有在重大科举考试中才会使用的,用鎏金制成的卷轴,上面刻着录取举子的名字和成绩,卷轴边缘还雕刻着精美的龙虎图案,象征着至高的荣耀和地位,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科举的格外隆重。

这样珍贵的龙虎榜残轴,为何会被埋藏在藏书阁地下,成了众人心中的疑问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这些残轴看起来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,卷轴表面的鎏金有些地方已经脱落,露出了里面的青铜质地,上面还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土,显然被埋藏了相当长的时间。

没人知道它们记录的是哪一朝代的科举名单,又为何会被埋藏在藏书阁的地下,是为了隐藏什么秘密,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。

几位熟悉历史的大臣,看着信使带来的残轴样本,眉头紧锁,不断摇头,显然他们也从未在史料中见过相关记载。

新帝立刻下令,命人将残轴火速运到京城,他要亲自查看这些残轴,揭开其中的秘密。

为了确保残轴的安全,他还特意派了一队禁军前往南都,这队禁军都是从皇宫禁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,个个武艺高强,忠心耿耿,专门负责护送重要物品和人员。

新帝还特意嘱咐禁军统领,一路上要严加防范,不得让残轴受到任何损坏,也不能让任何人趁机窃取残轴上的信息。

禁军统领领命后,立刻带着队伍出发,他们快马加鞭,日夜兼程,朝着南都赶去。

南都知府那边也早已做好了准备,将四十九卷残轴小心翼翼地装在特制的木盒中,木盒内部铺着柔软的丝绸,防止残轴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碰撞损坏。

一切准备就绪,只待禁军到达,便可将残轴运往京城。

7.残轴抵达紫宸殿,名字震惊众朝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