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谋求发展

“互助组?”孙大成重复了一遍,这个词很新鲜。

“对!就是把大家的土地,先拢到一块儿,不分你家我家。村里所有劳动力,统一安排,统一上工。壮劳力干重活,妇女们干轻活,谁家有困难,大家伙儿一起帮。

这样一来,就不会有的地荒着,有的人闲着。大家拧成一股绳,互相帮忙,一起种地,一起收成!”

尹其怀越说越激动,他描绘的这幅蓝图,显然已经在脑子里盘算了无数遍。他是一个有脑子的人,不仅庄稼把式样样精通,更心心念念地为整个村子的出路发愁。

孙大成皱着眉,没有立刻表态。他总觉得这个办法听着耳熟,好像哪里有点问题。刚分的土地,又要拢到一起?农民们能乐意吗?

他还没来得及说话,里屋的门帘一挑,王玉霞披着衣服走了出来。她显然已经听了半天了。

“尹叔,”

她走到桌边,眼神清亮,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。

“您的想法是好的。可是,这里头有个事儿。人家那些家里劳力多、又勤快的人家,凭什么要花力气去帮像黄仁贵那样的懒汉?到头来,收成怎么分?要是分的都一样,那不就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,谁还肯出死力气?”

王玉霞的话,像一把尖刀,一下子就戳到了要害上。

尹其怀不惊反喜,猛地一拍大腿:“玉霞问得好!我就知道你这个文化人脑子快!这事儿,我也想到了!”

他急忙接口道:“我跟镇上的文镇长提过这个想法,可他不同意。他说,土地刚分到农民手上,农民们心里才刚踏实,现在又要把地收回去,哪怕是自愿的,也怕引起误会,造成不好的影响,说我这是瞎折腾。”

“但是,”

尹其怀话锋一转,脸上带着一股不服气的执拗?

“我跟他说了,咱们不是搞平均主义!咱们实行‘工分制’!干多少活,记多少工分。犁地一天记多少分,割麦一天记多少分,男女老少,干的活不一样,工分也就不一样。

到了秋后,打下的粮食,除了上缴公粮,剩下的,就按大伙儿手里挣的工分来分。你挣的工分多,分到的粮食就多。谁要是偷懒耍滑,挣不到工分,那就只能分得少,甚至没得分!

这就叫多劳多得,按劳分配!这样一来,谁还敢偷懒?谁不想多出点力,多挣点工分?”

尹其怀喝了一大口水,润了润干燥的喉咙,眼睛发亮地看着孙大成和王玉霞:“我今晚来找大成,就是为了这事。文镇长那里说不通,他思想太保守。我想让你去一趟县里,找一找县委的林书记。”

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恳切:“大成,你和林书记是过命的交情,你说得上话。

而且林书记年轻,有文化,思想肯定比文镇长开明。你把我的这个想法,原原本本地跟她说一说。

这不算政府收回土地,这是咱们农民为了多打粮食,自己琢磨出来的法子,是自发的!

要是林书记能点头,咱们柳树湾,说不定就能闯出一条新路来!”

孙大成和王玉霞同时陷入了沉思。

尹其怀的这个想法,确实大胆,但也确实周密。他不仅看到了问题,还想出了具体的、可操作的解决方案,甚至连政治上的风险和上级的顾虑都考虑到了。

工分制,多劳多得,这确实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,避免了王玉霞担心的“养懒汉”问题。

这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几家困难户,更是为了把全村的生产力都解放出来。

王玉霞看向孙大成,轻轻点了点头。她觉得这个办法可行,而且意义重大。

孙大成掐灭了烟头,心里那股因汤菊之死而起的悲痛和迷茫,被尹其怀这番充满力量的话语冲淡了不少。

是啊,死去的人已经走了,活着的人,还得想办法更好地活下去。为村里人找条活路,或许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。

他抬起头,迎上尹其怀期盼的目光,郑重地说道:“好。老支书,你放心。我明天正好要去县上一趟,我一定把你的想法,一字不落地跟林书记说清楚。”